長江商報消息 ●長江商報記者 沈右榮
王明旺、王威兄弟正在進行一場賭局。
創業三十余年,王明旺兄弟打造了一家資產近800億元、市值一度近千億元的全球鋰電池領域的頭部玩家欣旺達(300207.SZ)。王明旺也因此躋身富豪之列,成為廣東茂名首富。
然而,欣旺達遇到了天花板,甚至是危機。2022年以來,公司增收不增利,2021年11月至今,市值蒸發了600億元,如今市值不足300億元。
“大象”被迫轉身,王明旺兄弟決定將動力電池板塊的欣旺達動力分拆出來,獨立上市。過去三年半,欣旺達動力累計虧損超32億元,嚴重拖累了欣旺達的業績。
欣旺達動力居行業前十,總資產232.46億元,尚未上市估值已達355億元。在“寧王”、“迪王”已經瓜分了70%左右的市場份額情況下,王明旺兄弟還有多少機會?
贏了,有望躋身行業前三,輸了,就會被踢出行業前十。王明旺兄弟與欣旺達動力,在進行一次“生死之戰”。
三次創業終成富豪
跟很多經營實體的老板一樣,王明旺兄弟是白手起家的草根,他們屬于連續創業成功的典型。
1967年5月,王明旺出生于廣東茂名電白,跟那個年代的大多數人一樣,王明旺較早選擇了自謀生路。高中畢業后,他就前往深圳淘金。他在一家鋰電池打工一段時間后,認為這樣的工作沒有出路,1992年,他聯合幾個朋友創業,開辦了一家模具加工廠。然而內部因為利潤分配產生了矛盾,王明旺的第一次創業就此失敗。
上世紀九十年代初,“大哥大”風靡一時,王明旺嗅到了商機。他當起了中間商,帶著弟弟王威采購手機電池、賣電池。1993年,攢到了一定資金后,王明旺開始第二次創業。這一次,他仍然與他人合伙,成立佳利達電子加工廠,他負責研發生產,弟弟王威負責銷售。但一年之后,再次因為利潤分配起爭執,第二次創業再告失敗。
盡管第二次創業失敗了,但王明旺堅持認為,手機電池有“錢”景,他需要一個機會。
1995年,索尼郡山工廠意外失火,超百萬電池被燒毀,索尼手機等電子產品價格大幅增長。得知這一消息,王明旺覺得,他該有所動作了。
通過多方渠道聯系到一個電池材料供應商后,王明旺賭上全部身家,買下了剩下的所有電池材料,經過組裝后賣給索尼公司。這一下,索尼公司壓力減輕了,王明旺、王威兄弟也真正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。
1997年,王明旺兄弟踏上了第三次創業之旅。他總結前兩次創業失敗經驗教訓,成立深圳欣旺達電子有限公司,這是一家電池代工廠,依舊是分工協作,王明旺負責研發生產,王威負責市場開拓。
在那個手機迅速普及的時代,王明旺抓住了時機,推動欣旺達快速崛起。
2011年4月,欣旺達闖入A股市場,在創業板掛牌交易,當年其營業收入10.31億元。
上市后,王明旺兄弟推動欣旺達積極進行產業布局。如今,欣旺達已經成為全球鋰離子電池領域的頭部玩家。2022年,公司營業收入超過500億元。截至2023年6月底,公司總資產接近800億元。
王明旺成了富豪。2022年,王明旺、蔡帝娥夫婦以190億元財富位列《2022家大業大酒·胡潤全球富豪榜》第1187名。2023年3月23日,《2023胡潤全球富豪榜》發布,王明旺夫婦以130億元財富位列榜單第1782位。
創新與穩健遇上股價大跌
王明旺兄弟的成功,與抓住時代機遇、重視技術創新密不可分,也與規模穩健擴大有關。
欣旺達初創之時,王明旺就抓研發創新,幫助下游客戶降本,并以此打開了市場。一個曾經流傳較廣的故事是,王明旺想打入飛利浦的供應鏈。
本世紀初,飛利浦、三星、西門子等國際巨頭霸占了中國手機市場絕大部分份額。2001年,飛利浦發布了某型號手機,王明旺發現,這款手機電池存在不少問題。他與飛利浦方面接觸,提出供貨電池的想法,但因欣旺達規模太小,在業內也沒有什么地位,遭到拒絕。
王明旺并未放棄。欣旺達買來這款手機進行拆分分析,再逐一改進,并制造了手機電池。不過,即使手機電池質量大幅上升,價格下降30%,飛利浦雖然予以認可,但還是拒絕合作。
2003年,飛利浦的一家電池供應商提供的電池出現燃燒、漏液甚至爆炸等問題。飛利浦趕著出貨,一時半會根本找不到可替代的電池,危急之下想到了欣旺達。
王明旺抓住了這一次難得機遇,一周之內,為飛利浦供應6000套電池。
通過這一件事,欣旺達正式進入飛利浦的供應鏈系統,也在手機電池領域打出了名聲。
王明旺還通過收購深圳匯創達科技,增加薄膜開發與銷售業務等,與康佳、日本電氣、海爾、聯想等開展合作,2011年,欣旺達通過與ATL合作,進入蘋果手機供應鏈。
2014年,是王明旺及欣旺達的轉折點。這一年,公司進軍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業務,涉及電動汽車電池電芯、模組、BMS(電池管理系統)和PACK(電池包)等核心環節。
通過開拓客戶、擴產,如今,欣旺達的動力電池客戶包括東風、吉利、雷諾、日產、上汽、廣汽、沃爾沃、大眾等海內外眾多知名頭部車企。
在研發方面,王明旺投入不菲。2011年,欣旺達的研發投入為0.38億元,約占營業收入的3.69%;2018年,研發投入首超10億元;2022年,研發投入27.42億元,占營業收入的5.26%。
截至2022年末,欣旺達的總資產約744.94億元,同比增長74.75%;總負債約481.88億元,同比增長66.86%,凈資產200.56億元,同比增長53.92%。
近五年,也就是2018年至2022年,欣旺達的資產規模增長近3倍,負債規模增長2.63倍,凈資產增長2.74倍;資產負債率方面,2020年底為76.70%,2023年6月底降至59.06%。2022年末,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110.98億元,較2018年底增長3.3倍。
上述數據表明,王明旺采取了穩健的經營策略,欣旺達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強。
然而,二級市場上,欣旺達表現不給力。
K線圖顯示,2018年,欣旺達的股價在9元/股左右橫盤,期間最低不足7元/股,2019年開始震蕩上揚,2021年11月10日,股價最高達到55元/股,較2018年時上漲了5倍多。此后,其股價急轉直下,且一蹶不振,2023年8月25日,一度跌至13.47元/股,10月20日的收盤價為15.79元/股,市值為294億元,較2021年高峰時縮水了600億元。
“大象”不得不轉身
市值縮水600億元,王明旺兄弟的財富也隨之縮水。究竟是什么因素導致的?
欣旺達的經營遇到了天花板。從經營業績方面看,2018年,欣旺達實現營業收入203.38億元,凈利潤7.06億元;2022年,營業收入521.62億元,同比增長39.63%,凈利潤為7.58億元,同比下降11.32%。與2018年相比,營業收入增加近320億元,凈利潤僅增加0.52億元。2023年上半年,欣旺達營業收入222.36億元,同比增長2.39%,凈利潤為1.64億元,同比下降29.12%。
數據顯示,王明旺與欣旺達遇到了典型的增收不增利。
從2022年年報披露的數據看,欣旺達銷售費用5.98億元、管理費用21.49億元,同比增長113.57%、43.84%,增長迅猛,大幅超過當期營業收入增速。
費用增長迅猛,凈利潤表現不佳,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?
問題出在欣旺達動力身上。王明旺將欣旺達動力定位為專注于動力電池業務,欣旺達動力在業內已有較高地位。
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統計,2022年,欣旺達動力的動力電池裝機量位列國內前五、全球前十。2023年上半年,欣旺達動力在全球的動力電池裝車量合計4.6GWh,同比增長44.9%,市占份額為1.5%,排名第十;國內裝車量位列第六,其中三元動力電池裝車量位列第四,磷酸鐵鋰電池裝車量位列第六。
不過,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,欣旺達動力合并口徑下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.32億元、29.64億元、129.22億元、51.58億元,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虧損7.07億元、10.53億元、10.94億元、3.93億元,合計虧損32.47億元。
值得一提的是,2022年上半年,欣旺達動力盈利1.33億元,2023年上半年盈轉虧。
現實狀態下,欣旺達這頭“大象”不得不轉身,但是,選擇什么樣的方向,是讓欣旺達動力繼續帶崩母公司欣旺達的業績與股價?還是讓欣旺達動力獨立發展?王明旺兄弟選擇了斷臂求生,賭一把欣旺達動力。
欣旺達動力密集增資擴股,估值已達355億元,目前已開啟IPO上市之旅。
然而,對于王明旺兄弟及欣旺達而言,又面臨一個問題——分拆欣旺達動力,母公司欣旺達面臨被掏空。
截至2023年6月末,欣旺達動力的總資產、凈資產、總負債分別為232.46億元、172.83億元、59.63億元,占欣旺達的29.48%、53.53%、12.80%。
如果分拆上市,那么,欣旺達動力將從母公司分走近30%總資產、超過一半的凈資產,而只分走10%左右的債務,欣旺達有被掏空風險。這對欣旺達的股東及投資者而言,是不公平的。王明旺兄弟將如何應對?
豪賭動力電池,贏了,欣旺達動力進入行業前三,欣旺達也因此突破天花板。但如果輸了,欣旺達動力可能就很難崛起,斷了臂的欣旺達也將受波及。
這場賭局,王明旺兄弟有多少勝算?
視覺中國圖
責編:Z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