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江商報消息 ●長江商報記者 徐靚麗
近日,武漢當地企業生產的522輛汽車分乘兩列中歐班列,從武鐵大花嶺物流基地始發,運往烏茲別克斯坦。2020年以來,該物流基地共出口武漢本地企業生產的汽車15000多臺,這是中歐班列(武漢)繁榮的一個縮影。
2013年10月,為積極融入“一帶一路”和長江經濟帶、建設亞歐經濟廊道,武漢鐵路口岸通過竣工驗收,中歐班列(武漢)拿到了“出境護照”。10年來,中歐班列(武漢)已擁有51條境外運輸線路,輻射亞歐大陸40個國家、115個城市。
助力湖北“走出去”
位于武漢市東西湖區的吳家山站,于2010年10月開站,是中歐班列(武漢)始發站和終到站。2013年10月,武漢鐵路口岸通過竣工驗收,中歐班列(武漢)拿到了“出境護照”。2014年4月23日,41箱大柜滿載價值1200萬美元的富士康產電子產品從吳家山站出發,經阿拉山口出境,前往波蘭。出口貨物不再需要到阿拉山口排隊檢疫、報關,在吳家山中心站就能一站搞定,僅當年就發運41個列次、2142個標準集裝箱,貨值205億元。
2015年,武漢迎來了首趟中歐班列返程貨物,實現了返程貨物零突破;2016年開出122列,重載率超過95%,在全國40多個中歐班列開行地中分別位居第三位和第一位;2017年全年開行377列,比年初預測的300列增長了25%,比2016年開行的222列增長68.9%。
2018年至2019年,中歐班列(武漢)實現飛速發展。2020年,中歐班列(武漢)的發展遇到“瓶頸”,發運規模有所下滑,全國排名跌至第12名。此后,中歐班列(武漢)進入突破追趕期,從2021年的第十上升至2022年的第八,2022年中歐班列(武漢)共開行538列,總開行量同比增長超過34%,是自2012年以來開行最多的一年。
10年來,中歐班列(武漢)同時帶動了湖北省內城市的出口,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。應地方企業不斷增長的輸出需求,中歐班列(武漢)相繼開通襄陽、宜昌、十堰、荊門、咸寧、荊州、黃石省內7條集結線,形成以武漢為中部集聚樞紐、地市州為組貨基地的運輸網絡體系。同時,湖北還具有水運、鐵路貨運等方面的優勢,可以依托陽邏港水運優勢,集聚長江中下游貨源,打造輻射長江中下游的中歐班列集結中心;同時,也能夠吸引珠三角等地的貨物在武漢集聚。
上半年發運量已超2022年全年
2023年以來,中歐班列(武漢)先后開通“白俄羅斯索利戈爾斯克—武漢”“歐洲—武漢—香港”“武漢—白俄羅斯若季諾”“武漢—俄羅斯下卡姆斯克”“歐洲—武漢—臺灣”“哈薩克斯坦烏拉爾斯克—武漢”“哈薩克斯坦科克舍套—武漢”“武漢—俄羅斯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”等多條新線路,國際物流服務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。截至目前,中歐班列(武漢)共擁有51條穩定的跨境運輸線路,輻射40個國家、115個城市,成為國內外貿企業進出口的重要運輸通道之一。今年截至6月底,中歐班列(武漢)承運貨值達84.92億元,同比增長37.92%。
統計數據顯示,中歐班列(武漢)開行十年間,發運班列約3000列,發貨約25萬標箱。中歐班列(武漢)在2023年上半年的發運量已超2022年全年,發送量增幅和發運量分別位居全國第一和第三。運輸貨物品類已從單一的IT產品,擴大到衣服鞋帽、汽車汽配、糧食食品、葡萄酒、咖啡豆、木材、家具、化工品、小商品、機械設備等品類;在返程組織上,已形成以汽配、機械設備、日用品、食品、木材為主的固定回程貨源。
目前,中歐班列(武漢)向東可依托湖北港口集團資源整合優勢,連接“一帶一路”與長江經濟帶;向西可對接新亞歐大陸橋,以鐵路為載體連接武漢與歐洲、中亞;向南可搶抓國家高質量實施RCEP機遇,為外貿企業進入東南亞市場開辟新的物流通道;向北可對接中蒙俄經濟走廊,輻射蒙古國、俄羅斯等沿線國家,班列已經實現了向東出海,向西經中亞入歐,向南至東盟,向北至俄羅斯的“四向齊發”新局面。
今年開始,中歐班列(武漢)還開啟了“快速通關”模式,“快速通關”模式實現了海關與鐵路部門物流數據互聯共享,比普通通關模式縮短1至2天,大幅提高鐵路口岸通關效率。目前武鐵正不斷加大中歐班列(武漢)“快速通關”列車開行份額,會同漢歐國際、武漢海關、中鐵國際多式聯運公司、中鐵集裝箱公司等單位不斷優化操作流程,實現“一體化辦公”,促進中歐班列(武漢)高效開行。
責編:ZB